
林金仁,一名最平凡的基层工作者。他是绍兴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他拥有最闪亮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 获得者,他是一名不平凡的基层工作者。
2012年,林金仁当选为绍兴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他说:“代表是人民选的,要对人民负责!”他明白,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做人民的“代言人”,代表人民的利益。为此,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先听听村民的声音。他坚持经常到村里走一走、在村民家里坐一坐,听一听百姓的声音。他说,不但要把老百姓合理的建议和要求表达出来,还要及时将会议上的情况向村民进行反馈和解释,这样才能真正地和基层的群众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互动。 丢掉箍桶担,当起领头雁。“外婆坑”是新昌西南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前,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开门见山,出门爬坡,土地贫瘠,庄稼十种九不收“种了一垧,收割一担”,全村400多人,住在破旧的泥墙瓦屋中,耕地仅27亩,人均收入192元,每年有9个月靠政府返销粮度日,82户人家竟有38位“光棍”。“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糊,缺钱缺粮缺媳妇”,这是当时外婆坑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外婆坑村村委主任,他毅然丢掉了箍桶担,挑起了村里的重担,当起了贫困山村的领头雁。后来又被全体党员选为党支部书记,用箍桶的精神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地箍在一起。
劈开七岭八湾,天堑变通途。俗话说:穷人的家难当,林金仁担起这副重担就在想怎么让外婆坑村脱掉贫困这顶帽子。外婆坑地处深山之中,90年代前,山路崎岖,百姓出入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就是村前高险峻拔的山岭,所需生活设施、生产资料、农产品出售都需肩挑人扛登岭越山,严重制约了山村脱贫奔小康。“要想富,先修路”林金仁毅然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山村多少年来行路难的问题。他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跑上跑下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恰逢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来到外婆坑村调研,沈省长为林金仁带领群众修路的精神所感动。在沈省长的支持下,林金仁用60天劈通了一条1.4公里的机耕路毛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林金仁与村民吃住在工地,一心扑在修路上。外婆坑的公路一修就是15年,总共耗资600余万元。林金仁终于带领群众劈开了七岭八湾,将天堑变成了通途。
培育高山有机茶,打开致富门路。路有了,但是没有一亩三分地的外婆坑老百姓守着上千亩荒山还是没法富裕起来。1991年,林金仁又打起了荒山的主意,带领全村老百姓开始开荒种茶。外婆坑村地处高山,茶叶质量好,但世代炒制“圆”型的“珠茶”,价格一直上不去。林金仁组织村民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通过林金仁和村民对名茶的引种、采摘和炒制全过程的尝试,终于把原来的珠茶改成了龙井茶,茶叶收入高出了20%。目前,外婆坑村已有茶园面积1500多亩,无性良种化率达100%,成为全县“大佛龙井”茶的生产基地。2002年,林金仁在外婆坑村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茶叶合作社,全村农户无一例外地加入了合作社,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100%。村里又先后发布了三个确保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品质的“村规”,严禁在茶园中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目前外婆坑村有机茶已经成为龙井茶的知名品牌,而外婆坑村民也因此打开了致富门路。
打造民族特色村,描绘美丽山村图。林金仁带着外婆坑村做通了路,又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里逐年增添了公共设施,村里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公厕,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和液化气,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村里每天还安排专人对村道进行保洁。外婆坑的小伙子也凭着勤劳的双手,吸引了10多个少数民族的35位姑娘嫁到村里,外婆坑村也由此成了江南民族特色村。2009年,林金仁抓住机遇,用“江南民族村”的牌子,申报了“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很快得到批准通过,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近年来,林金仁更是大胆创新,把“江南民族村”当作景点来建设,开辟了“古村寻根”、“民俗博览”、“绿色创业”、“红色足迹”、“民族聚居”、“珍贵记忆”等6个陈列馆,外婆坑村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江南民族特色村”。
作为“领头雁”,村支书林金仁总是比村民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作为“代言人”,人大代表林金仁总是愿意停下来问问群众需要什么。这就是林金仁简单而又颇富深意的处世哲学。
镜岭镇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