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
最近,我们在市人大常委会徐挺富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市区(越城、柯桥、上虞区及市直各开发区,下同)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特别体现在:一是“保供给”,切实加强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菜篮子工程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菜篮子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二是“保安全”,强监管,重检测,抓源头,逐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三是“保文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管理,提升改造农贸市场,扎实推进农贸市场公益化建设,推动产销衔接、实施摊位费限价、直销店进社区、强化诚信管理等措施,使菜农受益、市民得实惠,市场环境改善,文明程度提高,总体成效明显。但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及市区行政规划调整,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呈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机制有待健全。我市菜篮子和市场价格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于2008年,面对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和部门撤并等新形势新变化,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机构、职责任务都需重新定位和明确。
2、规划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基地布局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不高。目前市区主城区菜篮子工程自给率:生猪65%,禽类受禽流感影响下浮到20%,水产品35%,蔬菜65%,瓜果基本上外地调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极大地压缩了菜篮子项目空间,原有主产区基地面临征用、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新选择。随着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市区菜篮子基地的分布、选址、规模等都需要重新规划定位。二是市场布局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农贸市场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目前绍兴市区还没有一家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老市区部分农贸市场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区43家农贸市场中,民营、村办等非国有产权所占比例达一半以上,投资主体多元,利益诉求不同,硬件条件差,管理不善,环境、交通等问题突出。
3、扶持政策有待研究。一是财政扶持针对性不够强,投入“撒胡椒面”,重点不够突出,缺乏把财政扶持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办法。二是扶持政策兑现滞后,扶持资金到位迟且手续繁杂, 加大了项目实施难度。三是农业生产融资难,土地流转成本高,限制了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四是菜篮子项目保险存在定损难、理赔难,农业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4、市场流通体系有待健全。基地蔬菜产业化水平低,菜农销售仍以返销为主,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本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将产品输入到外地市场,而本地市场供货尚需从外地调入。存在“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现象。
5、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加强。一是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二是农产品检测工作不够到位,检测点少面窄,如市区二环内17家农贸市场,仅有5家有检测点。生产环节检测面广量大,仅靠农业部门难以覆盖。三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缺乏,很难从源头上进行农产品质量控制。
二、进一步推进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菜篮子工程既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工程,要强化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原则,完善领导实施机构,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菜篮子“保供给、保安全、保文明”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菜篮子“三保”工作的问题,建立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将菜篮子产品“三保”工作纳入督查考核内容,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规划建设。以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对接我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相关产业规划,统筹制定完善市区菜篮子工程两项规划。一是生产基地规划。合理确定市区菜篮子生产用地范围、保有数量、重点发展品种以及重点产品自给率等指标,在改造升级现有菜篮子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积极探索菜篮子项目“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考虑以基层乡镇政府牵头统一连片规划,做好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以后,由大户及农业企业租赁承包建设菜篮子项目,努力形成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市区农贸市场规划。抓紧落实市区大型农批市场规划并推进建设,取缔马路市场,改造提升整治低、小、散市场,做到合理规划布局,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强化农贸市场公益化管理,有计划地改造提升一批、整治淘汰一批、合理布点新建一批,有效改善市场消费环境。
3、提高政策扶持针对性。针对菜篮子工程项目投资大、见效慢、融资难、保险难、影响收益的不确定因素多等方面问题,建立健全有别于工业、三产服务业和传统农业产业的政策体系。一是要研究探索财政扶持菜篮子政策方式,使其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手续更简单,时效更快。坚持重点扶持“龙头”、大户,积极探索“公办”搞基地,鼓励责任心强的工商业主参与建基地、办市场、管市场,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有效对策,引导本地产品优先供应本地市场。二是市区分批扶持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探索农产品进市场、进超市、进社区的直销奖励政策。三是要及时协调解决菜篮子基地建设在保险中的有关难题。
4、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知晓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二要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检验检测,增加检测点,扩大检测面,加强对无证豆制品的质量检测,加快推进禽类“杀白”上市。三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认真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抓紧形成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监管网络和追溯体系,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5、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建设,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业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菜篮子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完善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部门信息共享与整合机制,增强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提高预警能力,确保市场波动可控。二是要解决好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大力倡导和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妥善解决个体分散农户与市场对接问题。继续鼓励和引导产销对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市场直销、净菜上市、网上营销等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菜农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